GCC公共物品系列|人文极客与'协议之夏'
- Hazel Hu
- Ethereum , Sop
- 24 Dec, 2024
协议之夏是一项持续进行的研究和推广计划,旨在激发人们将协议作为认知世界的第一序概念进行广泛研究。今年夏天,GCC资助了协议之夏(Summer of Protocols)项目5万美金,在Uncommons社区的执行帮助下,将人文视角的”协议”研究带入华语社区。
在这笔资助的激励和支持下,协议之夏项目收到了60多份来自华语区的申请,最终有10个项目入选PILLS Track,其中有3个项目还登上了《时尚芭莎》杂志,这些项目除了获得协议之夏原本的资助外,均获得了来自GCC的配捐。这些入选项目最终被集结成册,形成一本小书出版👇
在这篇博客中,我们将会简单介绍这些作品,及其背后的技术与哲学思考。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可以点击链接。这些受资助作品的共性是:以「协议」(Protocol)为中心,在这个总是不断失控的去中心化世界,给出每一个对「去中心化之后,控制如何存在」的独立答案。
地下技术网络:将 EIPs 可视化为地下菌丝体网络仪表盘
👤 作者:K
Kevin Kelly 提出的”技术网络”(Technium)概念将技术描绘成一个生机勃勃、不断进化的有机体——是”技术”和”有机体”的融合。区块链就像植物一样,具有显著的繁衍特性——数量众多且形态各异,拥有强大的基础结构,却又形体轻盈。我的提案建议开展一个数据可视化项目,将以太坊改进提案(EIPs)比作菌根网络。这个可视化项目将呈现出起伏的地形,展示 EIPs 如何随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联程度而此起彼伏。
区块链数据雕塑展
👤 作者:Haotian Fang
一系列构想未来的区块链数据雕塑作品与策展方案。展览主题探索每个人心中独特的荒野。
交互范式:与无言者
👤 作者:Yuemin Huang
这个项目致力于设计一款游戏,用于研究和探索如何与非理性、无法沟通且可能具有麻烦性的个体建立协调与制定协议。游戏通过各种场景引导玩家运用现有的协议模板来应对无法沟通的情境。通过一系列引导性选项,鼓励玩家起草自己的协议,从而理解协调的本质。
Farflora
👤 作者:Sevenfloor
这个项目将以 Farcaster 平台为基础,探索生成 NFT 艺术品的创作实践,旨在展现数字经济中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新视角。我的方法将整合生成算法与人工智能提示,这些提示源自链上数据,从而创造出一种指导艺术创作过程的独特”创作协议”。我将探究这一协议如何影响每件艺术品的独特性以及整体创作动态。此外,我还将研究销售协议(如发行方式、定价策略和收益分配)对市场反应和社群参与度的影响,同时考察 Farcaster 的代币系统在塑造创作者激励和经济互动中的角色。
《浮生》
👤 作者:Hua Xizi
这是一部”混合民族志纪录片”形式的屏幕录制视频,追踪那些戴着面具、穿着装扮、以可切换密码加密的人们,记录他们通过私密通道、潜伏、沉溺、监视、参与,以及用多重 IP 或钱包地址脱离的轨迹和屏幕时光。当我们在服务器与节点之间编织这些故事时,不同的叙事线将逐渐展开——我们都在搭乘虚拟专用网络协议:这一次,我们都是初来乍到的过客。同时,这部视频作品将首先反思其自身的图像制作协议,再深入研究虚拟专用网络协议及其相关协议,因为两者都试图在虚幻和离奇中进行虚拟移动。视频还将实验其视听协议,随着虚拟和私人网络的变化而实时演化和迭代。最终,观看这部视频的方式也将被加入一层加密。也许只有那些持有公钥的人才能观看,又或者…?
野生实验室
👤 作者:Wendi Yan
无论是合成生物学实验还是地球工程气候技术,实验室都将变得野性难驯。本项目运用3D软件和人工智能,构想实验室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以及科学研究中的”野生”协议。
协议—影像,或一种基于协议的蒙太奇拼图
👤 作者:Tank Cat
一系列基于协议的影像创作,从宏观和技术层面展开,聚焦于协议与诗意、应用(外部)与体验(内部)之间的关系,以互联网为核心展开探索。
数字空间的模式语言
👤 作者:刘果
我们越来越依赖数字空间,但由于缺乏对这些环境的共同语言,我们在想象、表达和创造集体未来时面临困难。通过将主导权还给非专业人士,更多的个体可以探索个人主导权与社区自治之间的平衡。 通过总结促进人类繁荣的模式,我们可以发展出帮助我们集体想象的语言。这个被称为”模式语言”的概念最初由建筑师们提出,目的是赋予普通人设计和建造其物理空间的能力。最宜居的环境往往是由居住者逐步塑造的,但设计和建造的专业化降低了个人改造周围环境的主导权。模式语言提供了一种突破这种专业化的方式,它在塑造数字空间方面同样可以发挥效用。
乌托邦的显与隐:1920年中国新青年的共居实验
👤 作者:Yunmiumiu
如果你熟悉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历史,你会惊讶地发现,当时的无政府主义者和左翼青年与今天的”数字游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追求”去中心化组织”的理想,在文化心理上也有诸多共同点:世界主义的视角、对共居生活的偏好、与原生社群的疏离感、以”青年”为主的年龄构成,甚至包括对感情与爱情的开放态度。 我们希望讲述一个超越时空的故事,在历史与虚构之间展开叙事。这个故事将融入历史文献与案例,或许借助时空穿梭等叙事框架,并结合图片、动画和互动元素来呈现。